龙潭虎穴网

学了心理学,就能做到不发火吗?

学了心理学,就能做到不发火吗?

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,学心现如今妈妈们仍然是理学主力军。为了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,发火一些妈妈也会选择学习心理学知识。学心学习后,理学我们特别容易产生一种魔幻思维,发火认为学了就应该能做到,学心不会再朝孩子发火。理学家人也会抱这种期待,发火遇到问题妈妈发火的学心时候,有时候会说:“你还学习心理学了呢?”

我们说大道至简,道理我们确实懂了,发火可是学心知道和做到之间还差着历练与修行,改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理学那么容易。从古至今,发火真正时时刻刻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寥寥无几。知易行难啊!那么,怎样看待学以致用这件事情呢?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积极视角出发,使我们跳出学了还做不到的气馁,学了也没用的评判,以及对孩子发火后的愧疚感。

学习是为了接纳自己

我们说学习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,而是为了更好地接纳自己、爱自己。因为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时候,也就能理解他人了。孩子出现挑战的那一刻,我们更多的是同理心,而不是执念的评判。以前没有学习的时候,我可能还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孩子的错,孩子有问题,自己没有任何需要成长的地方。

而学习后,我们朝孩子发火了,事后可以想一想,是什么让我生气了呢?我对孩子的哪一个点不接纳?我的内在还有哪些引爆点?我如何经由这件事情更加地了解我自己?

同时,透过学习我们知道关系永远都是可以修复的,发火了没有关系,坦诚地与孩子沟通,和孩子诚实地道歉,孩子一般都会原谅父母的。关系断裂了就努力好好联结,这也是在给孩子以身示范。当自己伤害到他人时,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与其愧疚,不如接纳,把挑战当成机会,历练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。

看见自己成长的每一步

学习了就应该做到,做不到就白学。这其实是一种非黑即白的两极思维模式。从客观的角度来看,只要是学了心理学,有可能一束意识之光已经照射进来,我们看见的比以前更多了。只要用心发现,是可以找到自己成长的痕迹的。如果是做到和做不到这样的思维,会把中间的一些成长瞬间全部屏蔽掉,直接陷入到气馁或愧疚当中,还是比较可惜的。

比如,我原来一年发火100次,学习后现在发火95次,这也是学习带来的进步。再经由这样的进步,一次次地减少发火的次数,成长的过程就发生了。如果只是发火和没发火,你那五次的进步也被屏蔽了,你看见的全部是负向的反馈,成长很容易停止不前。而看见自己成长的每一步,其实是一种正向反馈。这种正向反馈会促使我们,做得越来越好,进入正向循环。

对方的语言是了解他的信息

在个体心理学当中,有一个概念叫“课题分离”。也就是说,对方说什么取决于他是谁,呈现的是他的内在状态,而不取决于我是谁。所以,当我听到对方的评判,内在开始动摇时,也是由于我对自己的不接纳。

如果对方说:“你还学习心理学了呢?”以前我们可能会认为,他竟然评判我,然后开始各种证明我没问题。但实际上,从个体心理学来讲,正是你潜意识里不相信的,你才想要去证明。倘若我知道自己目前处在学习中的什么状态,以及学习带给我的成长是什么。这一刻,我可能更多的是去了解他。是什么让他这么说?有没有可能他内在也不太接纳有情绪?又或者他也不知道要如何有效地面对情绪?

仔细去观察这一切,你会发现从原来的我被评判了,已经切换到开始对他人感兴趣。我们的内在是平稳的,彼此的关系也不是对立的。

写在最后

学习一直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。开始我是为了养育去学习,后来发现育儿先育己。育己的过程中,我开始为了学习而学习,那种拓展自己的喜悦感,在我心中是任何享乐的事情没有办法代替的。但也没必要因为学习,把自己驾到神坛上去不允许犯错,或者说犯错了就陷入到愧疚当中。今天分享的这些视角,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对学习更全面的认知。让过去成为经验,为下一次做好准备,让视角更为全面,积极主动面对当下。

#成长#u0002#心理学#u0002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龙潭虎穴网 » 学了心理学,就能做到不发火吗?